你会《好好说话》吗?
设想这样一个情景:你为一个病人精心治疗之后,不幸出现了并发症,突然就被一群情绪激动的家属围起来了,周围是人数更多的看热闹的其他患者和家属,这时你会怎么办?
作为医务人员,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着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人,和人打交道,除了一副整洁大方的外在形象,最重要的就是沟通了,而沟通的基本方式就是说话。会说话的人,想解决上面的问题其实很简单。
提到说话,有人可能会说,只要不是聋哑人,谁不会说话啊?但实际上,说话和说话是不一样的。为什么同样是接诊病人,有些医生一年到头净收感谢信,而有些医生却三天两头的接到投诉呢?为什么同样是挂一个医生的号来看病,有些患者就诊完之后就顺利地得到精心治疗,而有些患者跟医生没聊几句就见医生面露难色不愿收治呢?疾病的特殊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,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会好好说话。
那么怎么样才算好好说话,我们平时说的话哪里不好了?我在长久以来也没有清醒的意识到这个问题,直到遇见了一本书:《好好说话》。
初见这本书的时候,我也心里暗自好笑,说话有什么可研究的?谁还不会说几句好听的话怎的?但是当我带着戏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,其缜密的思维、简约的体系架构、简单可重复的技巧都惊艳了我。我才知道以前一直自诩擅长沟通的我是多么坐井观天,回想起之前的一些言论,真真的体会到什么叫汗颜。
好在,这本书除了击破了我以前的莫名自信,也给了我精进话术的方向和信心。在读完一遍之后,我恰好遇到了一个需要靠说话来解决问题的场景。
相信很多医生都会为病人偷偷吸烟而烦恼,尤其是准备做手术的病人,吸烟会极大的增加麻醉风险,每吸一根烟都意味着术后要多遭好多罪,多花好多钱。有一天我在走廊里又闻到一股烟味,找到病房里去发现第二天要做手术的病人刚偷偷抽完一根烟。要在以前,我只会强硬的要求病人不能吸烟,甚至会以停手术来威胁。而这一次我们是这样交流的:
我:这一屋子烟味!是你抽的吧?(不要妄下结论,避免引起误会)
患:没办法啊,抽了几十年了,哪能说戒就戒了?
我:确实啊,我虽然不抽烟,但是我知道戒烟很难受的。(不要直接否定对方,一旦激起逆反心理就不能继续聊了)
患:可不是嘛!以前也戒过,过不了几天又开始抽了。
我:可以理解,有句笑话不是说嘛,能戒烟的人都很可怕,对自己都这么狠,对别人肯定更狠。(多次表示对对方的理解,用同理心换同理心)
患:(笑)
我:我觉得你恐怕也不是抽着玩,明天就要做手术了,是不是挺紧张?抽支烟放松放松?(给对方找台阶下,气氛缓和才好聊)
患:医生我跟你说实话吧,你今天跟我谈话可把我吓着了,我现在脑子里全都是浆糊。你说我这个病做了手术能好吗?我家里BALABALA......(此处省略病人倾诉五分钟)。
我:做手术这事,搁谁身上都得紧张,让我躺那我也哆嗦。不过你看你抽烟也一样是紧张嘛,没起什么作用。我跟你说啊,以前也有老烟民做手术,做完手术咳嗽的很厉害,把刀口都挣开了,多遭若干罪,多花好多钱呢。(抓住对方诉求,给对方自行决定利益取舍的机会)
患:(低头不语)
我:其实治病做手术,不只是靠我们医生,咱们是一伙的,得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病才能好的快(主动表示和对方是一伙的,邀请而不是命令对方配合)。你说你紧张,想抽根烟,可以理解,不过我有更好的办法。一会我让护士给你送个雾化器,咱吸吸雾吧。一来可以代替一下烟,让你过过喷云吐雾的瘾;二来给你洗洗肺,这样做完手术痰还能少一点;第三我给你在里面加点药,吸吸药就能放松下来,不用那么紧张了(安慰剂效应)。好吧?
患:好好好,谢谢你医生!
经过这一通聊,这位患者的依从性明显提高了,除了顺利戒烟,术后的各项医嘱也能不折不扣的完成,患者省钱少遭罪,我们省时少操心,皆大欢喜。
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?不管你是医生要跟患者沟通,还是病人要来求医,亦或者是为了各种目的与各种人交流,以情动人都是最有效的态度。而技巧,则可以从《好好说话》这本书里学到。
肝胆外科 王玉彬
.p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