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精神文明> 医德医风建设

医德医风建设

致敬守护生命的医者——张雪

 

“张雪,快醒醒,张雪,醒醒……”,张雪恍惚听见同事拼命地呼叫着她的名字,努力的睁开眼睛,朦胧的看见同事在抹着眼泪抚摸着她的额头,休息室里站满了她的领导和同事们,这是她苏醒后看见的第一个场景,让她永生难忘,每当回想到这场面,脑海里马上清晰地浮现出那天早晨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事情。

不完美的“逆行”,完美的表现

2020年2月18日,这是张雪在发热门诊工作的第23天。早晨六点,她像往常一样穿好防护服走进隔离病房开始晨间护理,照例跟每一个患者问好。可是当她走到第三个房间时,莫名的感觉到有些呼吸困难,这个感觉跟平时完全不一样的。(平时只有工作时间久、工作节奏快时会这样)她试着做深呼吸调整,坚持去给1床患者测量生命体征。进门后,呼吸变得越来越急促,她仍努力坚持给患者绑上袖带。没有力量说话,也没跟患者做过多的交流,依然张口呼吸,像是被一个塑料袋子罩住一样,不能换气,她试着将双手撑在治疗车上,打开胸廓继续调整呼吸,但效果不佳。此时此刻她内心所想的依然是:我不能走,走了就要浪费一套防护服,我要坚持下去!不顾及自己是否会职业暴露了,她努力把口罩往前拽直接呼吸空气。保持了大约十秒钟,但是胸闷、憋气、呼吸困难更加严重了,心脏的压迫感更加强烈,身体很虚,大汗淋漓。恍惚中本能的摘下口罩,踉跄地扶着墙走到缓冲间。这时已经没有力量再去脱防护服了,她用余力喊“救我”。张雪很幸运,同事正好在门外,一开门她晕倒在同事身上,然后就意识模糊了,紧接着就是一阵忙乱地抢救......  

张雪活过来了,是她的同事们救了我。没有考虑她自己身体已经虚脱,她拼命站起身来,打算朝隔离间走去。“张雪,你不要命了?”主任无奈的说。“可是,主任,1床的袖带还在患者胳膊上绑着,后面的患者生命体征都没有测量,早餐和口服药还没给患者,还没......”她哭着说着。“什么都不要管了,有同事会接替你完成。你现在需要好好隔离休息,你这就圆满完成任务了,从今天开始你就光荣的‘下线’了。”带队主任严肃地说道。话音刚落,她伏在床边泣不成声,她没想到会是这种方式结束她的抗“疫”之路,她想亲自护理患者康复出院。她乞求着,自责着,多么希望能再给她一次上战场的机会!可是她的“逆行”之路就这样被迫提前结束了。

题目

张雪在发热门诊的经历是她人生最宝贵的财富,让她铭记在心。她依然记得她是医院第一个请缨到武汉的一员。除夕当天,身为党员,她主动请缨写下请战书。大年初二,她如愿以偿地作为第一批医务人员到本院发热门诊工作,内心有些许骄傲与欣喜。带着神圣的使命感,她“全副武装”走进隔离区,门在身后关上,工作就这样开始了,但自身的身体状况也让她很闹心,她因为年前有感冒,所以会时不时咳痰。因为害怕被领导发现后给遣送回去,所以她一直强忍着不敢咳嗽。最苦不堪言的就是在隔离病房的时候,因为戴着厚厚的防护面罩没法吐痰,所以她只能学会“吃痰”。第一口难以下咽,往后也就越来越“习惯”了。隔离病房期间,张雪经常顾不上吃饭、喝水,常常衣服被浸湿,穿梭在走廊里,寒风吹过,身体冰冷;晚上摘下护目镜,那印在额头、鼻子处的压痕久久无法褪去,也是在这里第一次手脚起了冻疮……所有的这一切她都不觉得苦,反而越来越适应这里的工作,平凡中有一丝丝伟大。作为护士这是她无悔的选择,但作为女儿、作为妈妈、作为妻子的她亏欠家人很多。

正在“浴血奋战”时,作为女儿,母亲心脏病突发,她选择了坚守岗位,让年迈的爸爸陪伴母亲住院治疗。作为母亲,7岁的女儿也特别希望在特殊时期她陪在身边,任凭女儿撕心裂肺的哭泣,她依然选择前行。作为姐姐,奔赴一线后,把年仅20岁的弟弟也动员到了一线隔离点工作。

虽然张雪的逆行并不“完美”,但是有多少像她一样的同事正奋斗在一线,他们的处境甚至比张雪还危险,她们还在坚持,她们才是人间天使!张雪们始终坚信这场疫情防空狙击战,我们一定能打赢,也坚信疫情过后,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美好!

 

copyright2012 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地址: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人民路287号 服务中心: 0532-86190000

邮编:266400 鲁ICP备12020679号 技术支持:365健康在线(青岛信息港健康频道)